五月天六月婷婷开心激情,天使的性电影,三级韩国一区久久二区综合,五月婷婷久,九九精品在线视频,66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走進平津戰役紀念館

發布日期:2025年07月23日 來源: 紅五月農場 作者: 郗軍
摘要:七月的天津,雖然暑氣蒸騰,卻影響不了我去參觀平津戰役紀念館的渴望。一天清晨,我從女兒家(天津市紅橋區禧瑞府)跑步3公里偵擦了行走路線。次日,我與愛人踏著晨光走進平津戰役紀念館。踏入紀念館的前廳,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偉人的雕像映入我們的眼簾,雕像后的巨幅壁畫《勝利交響詩》形象再現了東北、華北軍民英勇奮戰、奪取勝利的宏大場面。此情此景,讓我和愛人心潮澎湃。我們沿著展廳的脈絡,從一樓到三樓細細觀察,那些泛黃的照片、褪色的衣物、無聲的手稿,在講解員的講述中漸漸蘇醒,展現出1948年寒冬里那場改

七月的天津,雖然暑氣蒸騰,卻影響不了我去參觀平津戰役紀念館的渴望。一天清晨,我從女兒家(天津市紅橋區禧瑞府)跑步3公里偵擦了行走路線。次日,我與愛人踏著晨光走進平津戰役紀念館。踏入紀念館的前廳,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偉人的雕像映入我們的眼簾,雕像后的巨幅壁畫《勝利交響詩》形象再現了東北、華北軍民英勇奮戰、奪取勝利的宏大場面。此情此景,讓我和愛人心潮澎湃。我們沿著展廳的脈絡,從一樓到三樓細細觀察,那些泛黃的照片、褪色的衣物、無聲的手稿,在講解員的講述中漸漸蘇醒,展現出1948年寒冬里那場改變中國命運的戰役全景。

走進戰役決策廳,我們看見百余件林彪、聶榮臻、羅榮桓、楊成武、楊德志、劉亞樓等指揮員的公文包、望遠鏡、電話機、槍支、衣物等珍貴的革命文物。在往前走,是聲光電“三大戰役作戰要圖”藝術沙盤,以及“毛澤東西柏坡辦公室場景”,它真實再現了毛澤東主席在西柏坡領導和指揮三大戰役的場景。我們在此廳還參觀了大量的歷史照片、文獻等史實材料,以及中央軍委作出將國民黨傅作義集團抑留于華北就地殲滅的英明決策過程。

愛人指著展柜里的一件軍大衣駐足良久。那是一件洗得發白的棉大衣,肘部和袖口打著補丁,領口處還殘留著褐色的污漬。講解員輕聲介紹:“1948年12月,天寒地凍,戰士們穿著這樣的大衣在野外潛伏,有的戰士凍僵了,手里還緊緊攥著步槍。”即便如此,沒有一個人掉隊,因為他們心里裝著一個信念:打垮國民黨反動派,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戰役實施廳,運用巨幅電動圖、戰爭景觀、電動沙盤等現代化展示手段,結合大量照片、文獻、實物等史實材料,全面、真實地展現平津戰役從發起到勝利結束的光輝歷程,包括張家口戰役、天津攻堅戰、塘沽追殲戰、新保安圍殲戰等重要戰役場景。這里還原了天津攻堅戰的場景:昏暗的燈光下,斷壁殘垣間,戰士們蜷縮在掩體里,手中的炸藥包引線隱隱發亮;電子屏上循環播放著歷史影像,炮火連天中,沖鋒號聲穿透硝煙,喊殺聲仿佛就在我們的耳畔。1949年1月14日,總攻命令下達,34萬解放軍對天津城發起猛攻,這場戰役被稱為“解放戰爭中最漂亮的城市攻堅戰”。 在“突破口”復原場景前,我們停下了腳步。玻璃柜里陳列著一把刺刀,刀刃上布滿缺口,刀柄纏著的布條已被血浸透。講解員說,這是某部突擊連戰士王玉山的遺物。總攻時,他所在的連隊負責突破民權門,城墻上的碉堡擋住了進攻路線,王玉山抱著炸藥包沖向碉堡,身中數彈仍向前爬,最終與碉堡同歸于盡。戰后清理戰場時,戰友在他口袋里發現一張字條,上面寫著:“爹娘,等勝利了,我就回家看你們。”簡單的字跡,讓我和愛人濕了眼眶。

人民支前廳,運用大量的史料,展現東北、華北各級黨組織、政府和解放區廣大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的歷史場景,如籌集轉運糧食、彈藥、軍鞋、藥品等物資。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勝利之本”這一革命戰爭規律。在“民眾支前”展區,一組黑白照片讓我們久久凝視。照片里,冀中平原的鄉親們推著獨輪車,車上堆滿了糧食和彈藥,隊伍像長龍一樣蜿蜒在土路上;天津郊區的婦女們圍坐在油燈下,連夜趕制棉衣;孩子們提著籃子,給前線送水送干糧。展柜里的一本支前賬簿記錄著這樣一組數據:平津戰役期間,華北地區共動員民工154萬人,擔架2萬多副,大車34萬輛,籌運糧食3.1億公斤。這些數字背后,是千萬百姓用肩膀扛起的勝利。愛人感慨道:“難怪說‘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這樣的人民戰爭,怎能不勝利?”

走進偉大勝利廳,我們盯著沙盤上的金湯橋——那是解放軍東西兩路部隊會師的地方。1949年1月15日凌晨,紅旗插上金湯橋,天津宣告解放,這場戰役僅用了29小時。在此廳設置了繳獲武器的陳列臺,展示第四野戰軍從國民黨手里繳獲的大量武器。此外,還陳列平津戰役取得的輝煌戰績和北平、天津以及全國各地歡慶勝利的場面。

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走進英烈業績廳,我和愛人詳細參觀學習了在平津戰役中犧牲的32位著名烈士和團以上干部、26位戰斗英雄和109個英模群體的事跡。天津“神速”解放的背后,是無數戰士的犧牲。我看見展柜里的一份烈士名單,密密麻麻寫滿了名字,許多名字后面還標著“籍貫不詳”“年僅18歲”。愛人輕聲說:“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天津的解放,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家在哪里。”

在一面“英烈墻”前,我看到了這樣一組數據: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共犧牲3.9萬余人,平均每解放1平方公里土地,就有3名戰士倒下。墻上,一張張年輕的面龐定格在歷史長河中,有的笑容青澀,有的眼神堅毅。他們中,有剛滿16歲的通訊員,有來自延安的老紅軍,有放棄優越生活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正是這些平凡的生命,用血肉之軀夯實了共和國的基石。

走出紀念館大門,回頭望去,“平津戰役紀念館”七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次參觀,不僅是一次歷史知識的學習,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它讓我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憑空來的,而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它讓我們明白,唯有珍惜當下、奮勇前行,才能告慰那些逝去的英靈。津門的風,仿佛還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而我們,正帶著這份銘記,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責任編輯:唐子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