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聚焦新時代“五老”自身優勢和需求特點,構建“網絡+“五老””工作新模式,積極引導“銀發人才”群體有的放矢,不斷唱響主旋律、傳播好聲音、激發正能量,拓寬“五老”作用發揮新路徑,推動“五老”工作賦能提質。
精準摸底動態管理,建好銀發人才“資源庫”。開展系列調研摸清人員和賬號底數。面向“五老”群體開展深度摸排,通過座談交流、電話訪談、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精準掌握“銀發人才”群體現狀,仔細篩選輻射范圍廣、創作更新快、影響力較大的網絡賬號和“‘五老”’網絡人才”建檔造冊,實行動態管理。搭建交流平臺凝聚共識。遴選入檔“五老”網絡主播、視頻號達人、短視頻創作者等領域代表56人,先后在闕里社區、魯源村、燈火蓼河舉辦銀齡星播示范觀摩活動、“網絡達人”座談交流會、短視頻制作觀摩會,集中學習網絡主播相關法律法規,共簽文明上網承諾書,分享網絡創作歷程和作品創作心得,圍繞發揮自媒體平臺優勢,助力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強化政治引領把方向,激活網絡空間“正能量”。深化理論學習教育。組織“‘五老”’網絡人才”開展思政教育培訓,采取集中學習、專題輔導、研討會等方式,全面系統學習黨的二十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提高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凝聚思想共識,引導“五老”以親身示范、案例講解等形式開展精神文明傳播活動,增強對基層群眾的輻射帶動作用。全國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全省最美“五老”孔令紹圍繞儒家文化、紅色基因等課題,通過直播、制作微視頻等方式面向青少年宣講,《孔廟里頭說教育》《傳承紅色基因 堅定理想信念》等短視頻,獲點贊160余萬次。強化網絡空間主陣地建設。依托社交媒體平臺組建銀齡網絡文明志愿隊伍,完善內容生產、矩陣傳播、效能引導工作鏈條,加強網上正能量宣傳建設,引導老同志積極傳播正能量,對發現的負面信息及時抵制、批駁和建議,切實構建清朗網絡生態。
量身定制賦能培訓,打造銀齡人才“新梯隊”。構建階梯化培養模式。開發“入門—進階—高階”三級課程體系,邀請專業人士進行新媒體運營技術指導,詳細解析設備操作、平臺規則、內容策劃、鏡頭表達、IP打造等方面內容,讓銀鈴學員快速適應在鏡頭前生活化地表現。“五老”趙曉俊在“五老”關愛團活動基地和拍攝基地開設示范課堂,分享自己利用短視頻推廣捐資助學、幫扶救助困境兒童的經驗做法,帶領自己的3人團隊一起,手把手地教給老同志。人工智能賦能網絡新變革。舉辦DeepSeek科普講座3期,多維度多層次介紹AI在圖文生成、腳本撰寫等方面的應用場景,拓寬銀齡學員視野,直觀感受大模型在提升創作效率和優化工作質量的顯著效果。開展“青銀共創”行動。組織青年志愿者與“五老”網絡達人結對幫扶,幫助優化視頻剪輯、文案設計。
搭建平臺精準發力,釋放服務發展“余熱效應”。開辟文化傳承“新路徑”。支持“五老”工作室通過新媒介展示技藝,馬培鈞書畫藝術“五老”工作室、魯班文化“五老”工作室等一批特色鮮明工作室,先后主導建立“雙清別院”“曲阜魯班文化”“聽琴書院”等一批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吸引近萬名青少年線上學習,線下參與非遺體驗,非遺文化煥發新的活力。打造家風傳承“新窗口”。組織家風傳承典型模范,開設《孔氏家風的意義及影響》等線上課堂、家風家訓主題教育直播、“孔氏家風”情景劇、家風家教微視頻,“五老”參與錄制的《記住鄉愁》《身邊的孔子》專題片引發強烈反響。構建鄉村振興“新引擎”。組織有農村工作經歷的退休黨員干部開展“銀齡助農”直播,防山鎮齊李村老黨員與黨支部通過短視頻推廣大棚種植精品小西瓜、甜瓜,農產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場青睞,增加就業崗位100個,年增加農戶家庭收入4.5萬元,僅大棚種植項目每年為集體增加收入近百萬元。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