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淮北礦業集團神源煤化工,有這樣一位“五老”紅色宣講員——他懷揣對英烈無盡的崇敬與深沉的社會責任感,如同守護熾熱的火種,在平凡崗位上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就是周楊,一名普通的礦工,更是一位信念堅定、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先后榮膺“中國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十多年如一日,周楊投身于為烈士尋親的事業。這份近乎癡迷的執著,深植于他對淮海戰役那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歷史的深刻感悟。整理戰役犧牲烈士名單時,他的心靈被深深震撼:三萬多名烈士中,一半以上是中共黨員。共產黨員沖鋒在前、犧牲在前的精神,點燃了他前行的信念。自那一刻起,他便立下誓言:定要為這些烈士找到親人,讓英魂歸鄉。
為實現這個目標,周楊傾注大量時間精力,通過線索搜集、檔案比對、實地考證等方式,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每個名字、每條線索都被他視若珍寶。尋親之路如同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遺落的珍珠,充滿艱難險阻,他卻始終堅定如初。有時僅因一字之差,便要耗費數年光陰核實。十年間,這位淮北礦業集團的職工通過不懈努力,成功為四百多名烈士找到親屬,讓革命英雄魂歸故里。他的堅守不僅告慰了烈士英靈,更撫平了烈屬心頭的傷痕。對他而言,這不僅是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除為烈士尋親外,周楊積極投身紅色志愿講解。在淮海戰役雙堆集,他以生動的敘述和真摯的情感,將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娓娓道來,深深觸動每位參觀者。他深知紅色精神是民族瑰寶,唯有讓更多人銘記歷史,方能更好地傳承弘揚。
講解時,周楊總是充滿激情。他動情地指著展館里的小推車訴說:“當年,老百姓就是用這小推車把彈藥、糧食運往前線,它承載著淮海戰役的勝利密碼。”他的講述如磁石般吸引聽眾,仿佛引領人們穿越時空,親歷那場波瀾壯闊的偉大戰役,深切體會先輩的英勇無畏與巨大犧牲。為讓烈士事跡廣為流傳,周楊不僅身體力行,更積極組建志愿服務團隊,策劃推動涵蓋烈士尋親、志愿講解、愛國主義教育及歷史資料挖掘等系列活動。他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世人銘記:今日的和平幸福,是無數英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
面對榮譽,周楊始終謙遜:“榮譽永遠屬于英烈,我只是踐行了共產黨員的理想與信念。未來將繼續弘揚向上向善的美德,用行動影響帶動身邊職工群眾。”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