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灼灼,蟬鳴聒噪。然而,在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甕溪鎮(zhèn)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鄧朝廷家那間陳設簡樸的書房里,83歲的鄧朝廷老人卻沉浸于一方清涼的精神天地。他伏案疾書,鼻梁上的老花鏡滑至鼻尖也渾然不覺。汗水沿著他額角深刻的溝壑蜿蜒而下,悄然洇濕了鋪陳于案頭的手寫講稿。一筆一劃,如雕如琢,似要將四十余載教育生涯的沉淀與對下一代的熾熱情懷,全部熔鑄于這墨痕之中,只為暑期學校孩子們的到來——這位退休多年卻步履不停的鎮(zhèn)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正以耄耋之軀,為孩子們點燃暑期的知識星火。
一諾千鈞,銀發(fā)丹心護新苗
“孩子們假期有個好去處,學點真東西,比什么都強!”鄧朝廷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這樸素信念背后,是他對教育事業(yè)一生不渝的赤誠與對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深切的憂思。自退休后擔任鎮(zhèn)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以來,鄧老的目光始終聚焦于青少年成長的關鍵處與薄弱點。當暑期來臨,他敏銳察覺到孩子們在漫長假期中可能面臨的安全與成長空白,籌辦一所暑期學校的念頭便如磐石般在心中生根。從場地協(xié)調(diào)、師資聯(lián)絡到課程設計,這位八旬長者親力親為,步履匆匆穿行于鎮(zhèn)街巷陌。有人勸他頤養(yǎng)天年,他淡然一笑:“能為孩子們再做點事,心里踏實,這年歲便不算虛度。”這白發(fā)蒼蒼的奔走,是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安全、豐盈、有光的暑假天空,其情可鑒,其志彌堅。
筆耕不輟,字字珠璣蘊匠心
為了暑期課堂那短暫的幾十分鐘綻放出最大光華,鄧老拿出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學精神。他謝絕了打印的便利,堅持一筆一劃親手書寫教案。案頭那厚厚兩沓講稿,便是他心血的結(jié)晶——《如何做一個優(yōu)秀青少年》與《怎樣寫好作文》。前者傾注了他對青少年品德塑造的畢生思考,從“孝親敬長”到“心懷家國”,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將宏大的價值追求化為日常可踐行的點滴;后者則凝聚了他語文教學數(shù)十年的經(jīng)驗精髓,從如何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到錘煉語言、結(jié)構文章,無不傾囊相授。稿紙之上,字跡工整如印刷,偶有涂改增刪之處,亦清晰可辨——那是思維反復淬煉留下的印記。這伏案的身影,讓每一頁稿紙都承載了遠超其本身的重量,成為師者匠心最沉甸甸的見證。
講堂春暉,白發(fā)映照少年心
七月的課堂,暑氣蒸騰。鄧老身著整潔襯衫,立于講臺之上,精神矍鑠,毫無龍鐘之態(tài)。講授《如何做一個優(yōu)秀青少年》時,他引經(jīng)據(jù)典,更以身邊平凡人物的閃光事跡為例,將抽象道理化作身邊可感可學的榜樣力量;教授《怎樣寫好作文》時,他鼓勵孩子們“用眼觀察世界,用心體察人情”,帶領大家走出教室,觀察市井煙火,捕捉寫作的鮮活靈感。講到動情處,他目光灼灼,聲音洪亮,那份源自心底的對知識的熱忱和對下一代的殷殷期待,如一股清泉,消解了酷熱,滋潤著少年心田。學生們聚精會神,時而疾書筆記,時而會心一笑。同學們在課后感慨:“鄧爺爺講的‘優(yōu)秀’,不是高高在上,是回家搞好家中環(huán)境衛(wèi)生,給爸媽倒杯水,是誠實守信,不亂扔垃圾,我聽得懂,也做得到!”
授課結(jié)束的掌聲落下,鄧老默默整理好講臺。夕陽的余暉溫柔落在孩子們臉上,已然化作一片照亮童心的燦爛霞光。
鄧朝廷老師以八十三載人生為筆,以永不降溫的赤誠為墨,在歲月長卷上書寫著“師者”二字的真諦。他的身影,是講臺前不滅的燭火,亦是孩子們成長路上永恒的坐標。這燭火無言,卻足以照亮無數(shù)年輕生命前行的方向;這筆墨無聲,卻鏗鏘刻寫下一位老教育者靈魂深處最動人的信仰詩行——教育之魂,不因歲月而蒙塵;育人之志,反隨白發(fā)愈崢嶸!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