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的8月12日下午,我以柳州機務段 “‘五老’關工人”的身份,與新進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公司柳州機務段的大學生及青年職工們共同走進影院,在《南京照相館》的光影交錯中,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當銀幕上泛黃的膠片顯影出南京城的斷壁殘垣,當暗房里的紅燈映照著同胞們顫抖卻堅定的雙手,我分明感受歷史的重量正穿透銀幕,落在我們每一個觀影者的肩頭。這部以真實事件為藍本的電影,將南京大屠殺的宏大敘事濃縮于方寸照相館之中。郵差阿昌從怯懦求生到舍命護證的蛻變,老金夫婦用幕布勾勒出祖國山河的悲壯,王廣海在良知與背叛之間的掙扎,這些平凡人物的覺醒與抗爭,恰似一把手術刀,精準劃開歷史的塵封,讓我們看到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者背后鮮活的生命溫度。當林毓秀懷揣底片在廢墟中爬行,當老金高喊“照片比命重要撲向日軍”,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聲,正是年輕一代與歷史產生共鳴的最強音。最讓我動容的是電影對“記憶顯影”的深刻隱喻,暗房里紅燈下緩緩浮現的底片,既是日軍暴行的鐵證,更是民族記憶的載體。這讓我想起關工委工作中常對青年們說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就像電影中羅瑾、吳旋等真實人物用生命守護的16張照片,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將歷史記憶轉化為精神力量。觀影時,我注意到青年職工們攥緊的拳頭、濕潤的眼眶,這讓我確信:當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具體的疼痛與抗爭,它便能真正走進年輕人的心靈。作為見證過國家從積貧積弱走向復興的鐵路“‘五老’關工人”,更深知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電影結尾將歷史影像與今日南京的繁華重疊,這種強烈的對比讓我想起關工委組織的“老少共話中國夢”活動。年輕職工們在觀影后自發討論“如果我是阿昌會如何選擇”,這種思考正是歷史教育的深層價值。如電影中反復響起的南京民謠《城門城門幾丈高》,文化記憶的傳承需要每一代人的接力。我也期待青年職工們能像影片中的守護者一樣,在新時代的“暗房”里,用責任與擔當顯影出屬于他們的精神底片。
走出影院時,晚霞正為城市鍍上金邊。青年職工小羅輕聲說:原來 “吾輩自強”不是口號,是無數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這句話讓更我想起關工委“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愿我們以《南京照相館》為鏡,既照見民族的傷痕,更照見未來的方向,讓年輕一代在銘記歷史中汲取力量,在鐵路事業的奮進中書寫新的歷史篇章?;蛟S這就是——《南京照相館》電影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作者系柳州機務段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劉耀林)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