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高淳,天朗氣清。南京市高淳區固城街道新港村的茶園里,一派忙碌景象:茶農們彎腰除雜草、巧手修老葉、俯身施有機肥,針對旱情架設的灌溉設備正噴出細密水霧,滋潤著干渴的茶叢。
“要不是殷娟回來辦農場,我們哪能在家門口靠著綠色種植掙錢!” 忙著管護茶樹的村民笑著說。
殷娟,這位曾遠赴海外的學子,不僅回到家鄉接管發揚了茗鑫經濟林果種植家庭農場,讓自己的創業夢在田間扎根,更讓周邊村民跟著沾了光,靠這片茶園踏上了綠色致富路。
月是故鄉明 返鄉創業忙
2015年,殷娟遠赴新西蘭留學,學習營銷管理及現代農業課程。畢業后,她順利進入當地一家保健品公司,從基層一直做到銷售管理崗位。然而,2018年一次回國探親,改變了她的職業軌跡。從父親的聊天及鄉親們的交談中她了解到,發展綠色產業,致力鄉村振興熱潮正在農村各地興起,于是一個以家鄉為平臺,發展綠色產業為思路的歸國返鄉創業夢在她心中萌發。同年10月,她毅然辭去國外工作回到家鄉,接手了父親經營多年的家庭農場。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挑戰卻很快來臨。“創業是艱辛的,光憑一腔熱血是不行的。”接手農場后,殷娟實地查探并邀請專家踏田指導,專家會診和市場考察表明,目前種植的梨、桃、橘子等經濟林果在當地來說已是“大路貨”,不但沒有特色,而且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
面對這一情況,她積極向外尋求專業支持。“學習先進經驗,尋求發展之路才是我返鄉創業的追求。”殷娟說。她查閱相關資料以及結合新西蘭農業產業種植模式,在固城街道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及相關農業專家的引導下,確定了改林種茶的方案,并多次向高淳區農業農村局專家請教,赴多地農業企業考察取經。最終,她淘汰了效益不高的梨、桃、橘子等樹種,決定改種白茶。
在多方支持下,土地流轉和茶園擴建順利推進。通過原退休村黨支部書記——結對“五老”魏為勝的全力幫助,她順利與20多個農戶商談土地租賃,將農場周邊240畝土地統一流轉,擴建農場用于栽種新品茶樹。憑借固城街道相關部門的高效服務,征地擴建工作在一個月內順利完成。2019年春,擁有300余畝面積的農場初具規模,一片綠蔭的白茶茶園初步建成,還余下60多畝用于禽類養殖。
然而,茶樹種下后,還沒等來預想中的收獲,新的困難就已經浮現。干旱、暴雨等惡劣天氣接踵而至。最嚴重的一次連日暴雨,使茶園積水蔓延,水泵自動斷電,地勢較低的近百畝茶園被浸泡在深水中。積水退去后,田間濕滑泥濘,茶樹東倒西歪,綠葉裹滿泥污。“當時眼淚就止不住了,但是總得想辦法嘛!”殷娟東奔西走,多次請教。街道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及時派技術人員上門指導,魏為勝也組織村民協助清溝理墑,最終化解了危機,使災情得到有效緩釋。
圍繞綠色產業 培育品牌新路
四季輪轉,時光如流。歷經四年的辛勤耕耘,如今的茗鑫農場,院前屋后,道路兩旁,隨處可見綠油油的白茶樹。漫步農場,仿佛置身天然氧吧、世外桃源。看著百畝茶園,殷娟明白返鄉創業的成功不僅源自心中對夢想的追求,更離不開關工委、農技部門及“五老”的關愛、技術扶持。
茗鑫農場茶園現初具規模,發展前景催人奮進,當下如何讓茶樹不受污染,打造綠色品牌,是她一開始就思考的問題,對此,她的答案是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發展綠色農業。一直以來,茗鑫農場做到了不打農藥,禁用除草劑,肥料施用農家肥,讓茶樹在最好的生態環境中以最自然狀態生長。
2021年,茶樹開始采摘,雖然產量少,但因茶葉綠色環保,茗鑫農場獲評南京市市級示范家庭農場。 在此基礎上,殷娟還先后申請了“綠色食品”認證證書及南京市蔬菜園藝綠色防控、注冊了“老虎墩”白茶商標,申報了南京市高效特色園藝基地等項目,獲得市財政補貼50余萬元。2022年,獲批南京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3畝,擁有了更多發展的空間。
促進茶旅融合 助力鄉村振興
致富不忘鄉鄰。茶園常年吸納20多名村民就業,采茶旺季用工達60余人,日均工資百元,僅一季茶就能為當地增加勞務收入20多萬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農場因其獨特的生態價值和教育意義,于2022年獲評“南京市優秀青少年教育基地”,成為城市青少年接觸自然、了解現代農業的重要實踐場所。
對于未來,殷娟表示,在各級關工委的指導下,她計劃推進茶旅融合發展,建設茶文化體驗基地,打造集采茶、觀光、休閑于一體的“微旅行”目的地,為周邊城市的市民們提供一個工作之余的休閑娛樂“世外桃源”,借此帶動區域的發展,走出一條生態與旅游相結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從海外白領到茶園新農人,殷娟用奮斗書寫青春,用汗水澆灌熱土,帶領更多鄉親走向共同富裕的春天。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