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中)向浙江省檔案局捐贈登陸跳板。
張衛東(右一)、鐘峨(左一)等人在平湖市青少年抗戰歷史宣教館參觀館內的登陸跳板。
2015年11月5日,一塊木板(長1.9米,寬22.8厘米)在眾人注視下被民盟盟員、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史志學會會員張衛東鄭重捐贈給浙江省檔案局。捐贈儀式上,時任浙江省檔案局副局長丁越飛表示:“這類具有明確出土地點、清晰傳承脈絡、重要歷史價值的抗戰實物在館藏中尚屬空白,對豐富館藏、研究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這塊木板的木質堅硬,表面有“登陸”“鴻巢木材株式會社制”及“七寸”等日文字樣,是2014年9月張衛東在平湖市獨山港鎮進行抗戰口述史采集工作時發現的。
據史料記載,淞滬會戰后期,1937年11月5日,10萬多日軍在杭州灣北岸金山衛和平湖全公亭沿海一帶偷襲登陸,增兵淞滬戰場,日寇也由此打開侵略浙江的大門。在位于平湖的全公亭、白沙灣、裴家弄沿海一線,日軍遭到中國守軍的強烈抵抗。當時年僅13歲的夏吉林曾目睹日軍登陸過程。
據夏吉林回憶,1937年11月日軍登陸后,將大量跳板、扶梯等物資遺棄在海灘,當時許多村民房屋被毀,便將這些材料用于重建家園,其中有兩塊跳板因其優良的木質和“登陸”等日文字樣,被夏家精心保存了70多年。
在夏吉林的臥室,張衛東發現了兩塊被用作床板的日軍遺留跳板。經與夏家協商,他出資收購了這兩塊跳板,并連夜為老人定制了新的床板。
張衛東將這兩塊跳板中較大的一塊捐贈給了浙江省檔案局,另一塊跳板(長1.9米,寬18.2厘米)則陳列于平湖市青少年抗戰歷史宣教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相關研究者從多個角度對跳板的真實性進行了考證。一方面,除親歷者夏吉林外,還有至少另外兩位來自白沙灣的村民也提到過當年海灘上遺留大量日軍跳板;另一方面,跳板上的日文標識、統一規格及特殊處理工藝與日軍軍用物資特征相符。據悉,跳板上提到的“鴻巢”為日本一個城市,1937年日軍為準備杭州灣登陸作戰,專門成立鴻巢木材株式會社生產軍用跳板。此外,跳板采用優質木材并經特殊熏蒸處理,日軍選擇這種特殊處理工藝是為了適應杭州灣北岸的“鐵板沙”地質條件——表面堅硬但下層松軟。這種土壤條件使得普通車輛難以通行,必須使用堅實的跳板快速運輸人員和物資。同時,這樣的處理工藝也解釋了為何跳板能夠歷經70余年仍保存完好。
如今,兩塊登陸跳板已成為抗戰歷史宣教的“活教材”。存放在浙江省檔案局的那塊登陸跳板每逢重要時間節點會向廣大公眾展出。陳列于平湖市青少年抗戰歷史宣教館的那塊登陸跳板也經常“走進”校園、社區,在平湖市各中小學和公共場所巡展,讓更多人銘記歷史、不忘過去。
登陸跳板就像是沉默的見證者,見證了1937年11月5日黎明時分杭州灣北岸的炮火與硝煙,那天,平湖軍民奮起抵抗,打響了浙江抗戰的第一槍。而日軍這支部隊,正是一個月后參與南京大屠殺的部隊之一,登陸跳板總在提醒著我們牢記那段沉痛的歷史。
2025年4月29日,共青團平湖市委、平湖市教育局、平湖市檔案館、民盟平湖市基層委員會、平湖市關工委聯合主辦,南湖晚報小記者協會、杭師大乍浦實驗學校協辦的“烽火新少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小記者采訪活動在浙江抗戰“第一槍”打響地——平湖市獨山港鎮全公亭正式啟動。
作為民盟盟員、平湖市史志學會會員,我和張衛東多年來致力于抗戰歷史的宣傳教育,經常在平湖市青少年抗戰歷史宣教館志愿講解抗戰故事。當我向青少年講起登陸跳板的故事,看到孩子們圍著這塊跳板認真記錄的樣子,我深感歷史教育的真諦,不是簡單地背誦日期和事件,而是通過具體物件建立與過去的情感連接。
當學生們的指尖碰到那些凹凸不平的木紋時,眼睛總會亮起來。“這是真的嗎?”“日軍真的踩過這塊木板嗎?”——這些問題背后,是歷史意識覺醒的瞬間。
歷史不會說話,但老物件會;過去已經逝去,但記憶可以永存。登陸跳板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個體與集體、記憶與教育的多重紐帶,正以它獨有的方式,對抗著時間的侵蝕和遺忘的威脅。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今天,我們紀念歷史的最好方式,或許就是讓更多類似登陸跳板這樣的記憶載體“開口說話”,讓它們繼續講述應被銘記的歷史。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