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云,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延津實驗站唯一的女性,副站長、副研究員。她很慈祥,很和藹,也很樸素,一見面就給人一種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感覺。
整整八個春秋,李曉云阿姨全身心地投入到延津站的治沙工作中。在這片荒沙地上,李曉云阿姨干出了一番讓許多熱血男兒也嘖嘖稱贊事業:她引種成功152個果樹品種,主持建成了105畝桃園,100畝蘋果園,新種葡萄試驗園5畝,新種梨試驗園15畝,優質育苗基地500畝,育苗80萬株,指導農民建立示范推廣園 550畝……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女性,一個女科技工作者的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實驗站的重擔,在自己的人生史上寫下了這連串的輝煌數字。然而,在這些成績的背后,李曉云阿姨付出的淚水、汗水、代價,只有她自己知道。
1986年,李曉云阿姨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到日本研修講學的機會。可在日本潛心研究工作。就在這時候,她做夢也沒有想到,不幸的事發生了,她原本溫馨歡樂的小家庭中插進了一個第三者,破壞了她營造18年的溫馨小巢。終于,丈夫與她離婚了。她壓抑住內心的痛苦,匆匆忙忙安頓好兒子和已有70高齡的老母親,然后又匆匆忙忙地來到延津。她知道,站里不能沒有她,事業是她唯一的欣慰。
講到這里,李曉云阿姨哭了,我們也跟著哭了。我知道,她是不容易的,她重新塑造了當代女強人的形象。
1989年冬,冰天雪地,李曉云阿姨獨自去遼寧興城引進蘋果良種,30多斤重的接穗,她一個人背回了延津。她背著一大捆接穗,連夜趕路,由于饑寒交迫,頭重腳輕,竟昏迷在車站的電桿旁。車站的工作人員大罵她是盲流。她想站起來,卻總也起不來;她想說話,喉嚨卻干渴紅腫。為了樹苗,李曉云阿姨強壓住早已盈眶的眼淚,硬是恍恍惚惚地走回了延津實驗站,成功地嫁接了果樹苗。她知道,這些樹苗不能沒有她,否則,延津就沒有新的品種。
講到這里,李曉云阿姨再次流下眼淚,我們也擦拭著眼睛。我知道,李曉云阿姨承受住了莫大的委屈,這就是新中國的女科技工作者。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李曉云阿姨體會最深。在延津一晃就是八年。八年了,每年只能回家一次,李曉云阿姨總是擔心著家里三個兒子和一個老母親誰來照顧?有一次,李曉云阿姨去蘭州給家里打了一個長途電話,小兒子三三赤著腳從2樓跑到9樓,拿起話筒,聲嘶力竭地喊:“媽媽,媽媽,你在哪里……"此時的李曉云能說什么,她只有控制住強烈的思親之情,對兒子一再囑托。然而,誰又能體會到,她作為一位母親的苦心呢?她知道,家里不能沒有她,但實驗站更需要她,事業就是她的生命。
講到動情時,李曉云阿姨又是一陣眼淚,我們也早已泣不成聲。我知道,李曉云阿姨的毅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這是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李曉云阿姨成功了,她以超常的意志,克服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困難;李曉云阿姨成功了,她的人生路很坎坷,但是她挺過來了,撫平了心中的創傷。然而,在這成功的背后,卻是一串深深淺淺的腳印和一串串淚珠……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