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關工委小海燕記者團游覽名山大川|| 長城賦
發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來源: 徐州市關工委 作者: 陳曉 劉爽
那天霧很大,下了車,興趣高昂,很快便登上了長城。長城在高峻的山峰上延伸,直至迷迷蒙蒙,目不可及之處。
寬闊的馬道兩邊,矮小的內墻和高大的外墻互相對比,更突出了外墻的高大。外墻上修有城垛,當年長城上的士兵們,就是通過城垛上的射孔,向侵入中原的敵人投以滾木硝石,拼死搏斗的。
順著馬道前行,就看到了一座座哨樓,哨樓是方形的,上下兩層,下面沒有小窗,上面則和外墻的建筑式樣相同,是瞭望敵情的地方,山間的霧氣隨風陣陣拂來,附近的城墻的山頭漸漸模糊,林海被風吹的嘩嘩作響。遠處的長城,伴著樹木的搖動,仿佛成了一條游動的巨龍,高聳的敵樓便是它的頭,在云霧里搖擺長長的身軀,像要騰空飛起,居高望遠,又似乎看到了烽火,嗅到了硝煙,昔日的長城,不就是同戰爭聯系在一起嗎?自從秦始皇下詔修長城之后,除了唐元清三代外,各個朝代都對長城進行了整修,駐派兵士,以防外敵。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那一塊塊方磚、條石,是數不清的民工們扛在肩上背上來的,據說每修筑一段長城,就有一位民工倒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正是這段悲慘歷史的寫照。秦漢時的匈奴,宋遼時的瓦刺、韃靼,無時不在威脅著中原的安全,為了防御他們,有多少戰士在長城上,用槍矛石塊,向敵軍擲去,從秦漢時同匈奴的交鋒,到80年前抵御日本侵略軍的長城抗戰,有多少戰士,用血與火在長城上寫下了防御外辱的高歌。今天,長城內外已是統一的中國,到處是蔥郁的樹木,繁華的景象;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是一條巨龍,是鋼鐵一般的龍,堅強不屈的龍,這條巨龍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屈的象征么?
“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看到了長城,就感到了中華民族奮戰不息,絕不低頭的精神和意志。
我愛中國,我愛長城!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