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市轉渠口中學校園一角,一片生機勃勃的“校園開心農場”成了勞動教育的“活教材”。歷年來,市關工委以“勞動育人+文化傳承”為核心,打造“兩園一場一舍一廊”校園開心農場,為青少年成長開辟了一片“春華秋實”的育人沃土。
“農耕+課程”激活勞動教育新動能。校園開心農場以“林果栽培、農耕種植、畜禽養殖、文化傳承”為四大主線,構建多層次、多維度勞動教育體系。5000多平方米的“幸福果園”通過林間管護、果樹修建等實踐,讓學生掌握林果的生長規律;400平方米的“效谷菜園”則圍繞蔬菜種植、病蟲害防治等環節,融入數學測量、科學觀察等課程內容。尤為顯著的是依托1200平方米的“五圣宮玉米農場”開發的《玉米變形記》跨學科項目式實踐課程,學生從玉米種植到加工全流程參與,結合勞動技術、語文寫作、歷史溯源(如玉米傳播史)、數學統計(產量計算)等學科知識,實現“種—學—用”一體化學習。學校負責人表示:“玉米農場不僅是勞動場域,更是學科融合的實踐課堂,學生在這里真正理解了‘勞動創造價值’的內涵。”
“文化+勞動”深化科學育人新生態。農場內,“墩灣兔窩”“三個鍋樁”等以敦煌古城遺址命名的區域,巧妙串聯起本土歷史文化;農耕文化長廊集中展示敦煌傳統農具,通過實物講解、互動體驗,讓學生在勞動中感悟“坎兒井灌溉”“敦煌糧倉”等歷史智慧。“我們以‘鄉土農莊+研學基地’為理念,將勞動實踐與鄉土文化深度融合。”學校關工委主任介紹,農場定期舉辦“農耕故事會”“非遺剪紙工坊”等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五老”們擔任講師,讓學生在播種與收獲中銘記“粒粒皆辛苦”的真諦,厚植家國情懷。
“實踐+成長”構建全面發展新格局。自校園開心農場投用以來,已累計開展勞動實踐500余場,覆蓋師生2萬余人次。學生通過參與種植、養殖、采摘收獲等活動,不僅掌握了勞動技能,更在團隊協作、問題解決中實現品格提升。例如,“玉米變形記”課程衍生出公益幫扶、手工品制作等延伸活動,學生將勞動成果轉化為幫老愛幼的實踐成果,深化社會責任感。
下一步,市關工委將持續深化“家校社”三維協同育人機制,讓勞動教育從校園延伸至家庭與社會,為青少年成長注入更多“泥土芬芳”與“文化基因”。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