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爾伯特縣太和村位于杜爾伯特草原的西南部,嫩江左岸,距縣城80km。這里三面環水,一面背陸,土地肥沃,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古老鄉村。
17世紀末葉,滿清將領吳三桂部署漢人在這里建立了驛站——多耐站,傳遞軍情。從此,太和人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放牧墾荒,發展漁業。把這片人跡罕至的荒原變成了魚米之鄉,為保衛和開發祖國北疆做出了貢獻。
隨著太和村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教育也在萌生、發展。早在乾隆初年,太和村便出現了私塾。1907年,太和村出現了官學堂一一太和武興初等學堂,1909年擴建為太和武興高等學堂,既有了初級和高級班的小學。I938年,成立了太和國民優級學校。此時,學校已建成現代化規模,當時有教師12名,學生260名,校舍面積444平方米。涌現出一些愛國抗日優秀教師。
由于太和村早期教育的開辦,養了一批國家棟梁之才,也培養了許多愛國志士和革命領導人物,對抗日戰爭勝利和國家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
彭樹桐,從太和村小學畢業后,入齊齊哈爾市第一中學。1931年,日本大舉向東北進犯,爆發了“九一八”事變。當馬占山指揮的江橋之戰失敗,日軍進逼齊齊哈爾時,彭樹桐不滿,隨省政府要員撤退進關,后到緬甸學習兵器,回國在鞍山鋼鐵公司制造武器,殺傷敵人。
高學增,12歲時入太和村武興高級學堂讀書,畢業后考入黑龍江省第一中學,在該校畢業后去北京參加過共產黨領導的“五四”愛國運動,親自聆聽李大釗的講演。回家鄉后,任太和學校數學教師,后又擔任過翻身學校校長。他竭力宣傳愛國進步思想,對老師和學生產生了極大影響。
李少伯,從多耐站高級小學畢業后考入齊齊哈爾師范學校,1939年起先后在太康、他拉哈、太和村學校任教。由于經常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反滿抗日,宣傳民主進步思想,于1942年被昂昂溪日本憲兵隊逮捕,定抗日思想犯,關入齊齊哈爾第一監獄。至1945年東北光復時才得釋放,又重新參加革命工作。
王賓章,幼年在多耐站私塾讀書,后讀初等小學,受到了良好的啟蒙教育。1906年入省立卜奎高級小學。中學畢業后選送到天津北洋優級師范學校史地科學習。1911年又入該校高等師范學校學習,畢業后回黑龍江省立第一中學任數學、地理教師。先后任教育學會會長、第一師范學校校長。1922年,正式任命黑龍江省教育廳廳長。在任教育廳長期間,時刻不忘養育他的故鄉,先后派遣大批北京大學及其他名牌大學畢業生到太和學校任教。如:江德普,汪尚謙,王尚志,高學增,張中勤、羅永城等。這些教師都參加過“五四”運動,富有愛國愛民思想,在太和村這塊熱土上宣傳科學民主,培養出眾多愛國知識分子。
王賓章在任教教育廳長期間,掩護過許多愛國志士。他與黑龍江省民報社長、共產黨員王甄海關系密切,對王從事抗日活動給予很大支持,提供多方面援助。當1936年6月13日,黑龍江民報事件發生后,王甄海被捕。當年7月21日,王賓章也被日本憲兵逮捕,于7月26日自殺于獄中,英勇就義,時年50歲。1986年,即王賓章先烈犧牲50周年,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斗轉星移,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杜爾伯特縣太和村和太和村學校始終踏著烈士足跡,傳承紅色基因,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各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先進學校的美好景象。現在太和村人正沿著習近平主席指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