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校園舉行入隊儀式,凝視著隊旗上躍動的火炬徽章,如同凝望著一個濃縮了光的源頭。這團火焰,無聲無息地燃在童稚的眸子里,在嶄新的紅領巾上,在齊刷刷舉起的右臂之間,也燃在那一張張被映得通紅的臉上。不由得想,這火種何以燎原?它又將如何照亮我們身后蜿蜒無盡的道路?
當我仰望那團火。那時只知道那是榮耀,是旗幟上莊嚴的標記,尚不知它亦是承前啟后的諾言。如今漸老,才悟到手中火炬其實早已默默流轉,從上一輩人掌中遞入我們手里,再由我們這雙手,傳遞給下一代,并堅定地走向未來。
我見過一位白發老人,向身邊圍坐的孩子們,講述著曾經見證過的故事,講述烽火中的自己。孩子們目光如炬,聚攏在老者身邊——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火炬?它不灼人,卻足以點燃稚嫩靈魂中沉睡的歷史。
我也曾在直播間里,看見年邁長者正襟危坐于鏡頭前,滿頭銀發猶如圣潔的冠冕,對著麥克風講述自己曾經年輕時的經歷。那麥克風竟如銀色火炬柄一般閃光,老人的聲音穿越了屏幕,在無數家庭中激起回響。隔代之間,原來可以如此被數字的橋梁重新聯結起來。老人講述中,眼睛灼灼如炬,仿佛重新點燃了那個青春年代自己心中燃燒過的火焰;屏幕前孩子們專注的眼神兒,映出另一簇火焰的跳躍之影。
更記得某個寂靜的午后,少年們在科技館里埋頭于機器人編程,他們屏息凝神,指尖在鍵盤上輕舞。屏幕上代碼如星辰排列,突然迸發出流暢運轉的光芒,映亮了少年們欣喜的臉龐。
一行行代碼如星火迸濺,少年眼中跳躍著對未知的渴求之光。老一代工程師站在他們身后,目光柔和似春水,既無干擾又無離棄。兩代人的目光隔著屏幕的光暈悄然交匯:一方是灼灼新焰,一方是溫厚余燼,此刻卻共同燃燒于創造價值的爐膛之中。
原來火炬并非僅止于手中傳遞之物。當年輕的生命被真正看見、被珍重托舉,當長者不再自外于時代奔涌的洪流,當歲月累積的智慧與青春無畏的探索彼此照亮——這目光的交匯處,便點燃了最純粹的希望之火。火炬傳遞,終究是生命與生命之間,鄭重交付信任與期許的儀式。
由此看來,真正的不熄火炬,并非高高擎在手中之物;它原在人與人的目光交會之處,在代際間的真誠相映之間,永恒燃點。
當老者向孩子俯身,孩子向未來抬頭——這姿態本身,便已是火焰的形狀。其中所熔煉的,是智慧與勇敢,是傳承與開辟。由此,那火炬便不再是身外器物,它早已融入血脈,成為生命傳遞生命、光明接力光明的內在圖騰。
火炬映照之下,希望并非遠方虛幻的蜃樓;它恰恰就在此刻——是老者眼中對后生的信任,更是少年心頭對世界的新鮮熱望。此火既由人心點起,便長存于人心之間。
這火炬的傳遞,原本就是生命自身最壯闊的燃燒儀式,它以其光熱昭示:人之所以能照亮未來,皆因生命之間始終彼此點燃。
【作者簡介】趙廣梅,吉林臨江市人。現為中國詩歌學會、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