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豐縣師寨鎮關工委緊扣“陣地共建、賦能教育、活動共聯、資源共享、隊伍共育”工作思路,積極構建“鎮校外教育輔導中心站、村(社區)輔導站、家庭輔導點”三級校外教育網絡。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輔導活動60余期,服務青少年超3000人次,為鄉村青少年打造了課后及假期充實有益的“第二課堂”。
一、百人志愿隊扎根基層,筑牢教育服務“主陣地”。師寨鎮通過黨員干部帶頭、學校教師聯動、“五老”人員助力,組建起112人的校外教育志愿服務隊。每周六上午,汪屯村輔導分站的國學課雷打不動。退休教師曾憲法,逐字逐句為20余名留守兒童講解《弟子規》,還結合鄉村生活案例,讓傳統文化變得淺顯易懂。“曾老師的課比動畫片還好看!”學生李雨桐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據統計,今年以來,該鎮各輔導站點已開展國學誦讀、書法繪畫、紅色故事宣講等活動23場,參與青少年達800余人次。
二、校社聯動破資源瓶頸,打造特色課程“新亮點”。“以前暑假只能在家看電視,現在能學非遺、做實驗,還能認識大學生哥哥姐姐。”提到今年的暑托班,學生張雨欣滔滔不絕。為破解鄉村校外教育資源短缺問題,師寨鎮關工委聯合民政辦、團委等部門,積極鏈接高校與社會組織資源,構建多元化公益課程體系。今年7月,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孫正帶領大學生志愿者團隊,在師寨鎮開設“繁星護童行”暑托班。志愿者團隊結合專業優勢,設計了非遺文化、趣味科普、科學實驗、手工實踐4大類16門課程,40余名學生全程參與。“我們還為每個孩子建立成長檔案,記錄他們的學習成果和興趣特長。”孫正介紹道。
三、資源下沉到網格,實現教育服務“零距離”。“村里有了輔導站,孩子課后不用再往鎮上跑,我們家長也省心。”汪屯村村民劉艷玲說。隨著各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師寨鎮校外教育輔導中心站創新“資源下沉”模式,將優質課程點對點送到村(社區)輔導分站及網格服務點。河畔田園社區校外教育輔導站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青少年讀書會”,每月開展一次讀書分享會,目前已吸引50余名學生參與。“通過資源整合,我們確保每個輔導站點都有特色課程、固定師資和活動場地,真正實現‘鎮域覆蓋、網格直達’。”師寨鎮關工委主任張洪亮表示。
下一步,師寨鎮將持續完善“校社家”協同育人機制,新增2個村(社區)校外教育輔導站,引入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讓鄉村青少年的校外生活更豐富,成長之路更寬廣。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