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華誕之際,9月27日,在北京舉行的首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黑龍江省黑河市孫吳縣第三小學黨支部書記、關工委主任、校長麻愛彥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
地處祖國北疆邊陲的孫吳縣有滿族、達斡爾族、朝朝鮮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世代聚集。在基層教育戰線上奮斗了27年的麻愛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于學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融入到校園文化、課堂教學、國防教育、社會實踐等各個方面。她用自己的行動促進了各族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交流交融,友好往來,共同發展,營造了濃郁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校園環境。先后榮獲了省級巾幗建功標兵、省級希望工程園丁獎等榮譽稱號。
做增強文化認同的促進者麻愛彥在教學中認識到,要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強文化認同,這也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她反復思考著:如何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如何做好適合孩子們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于是她帶領各族師生共同打造了以中華民族大家庭長廊為核心的紅色教育長廊、科技探索長廊和24節氣傳統文化長廊。她引導孩子們利用廢舊材料,將傳統文化、航天科技、紅色基因等多種元素融入到創作中,長廊里4500余件作品處處展現師生民族大團結的智慧。她帶領孩子們在操場地面上通過測量、涂色、寫字等工序繪制出了巨型黑龍江省地圖、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并與孩子們一起做“愛我中華”的地圖游戲??吹胶⒆觽兡茉跉g聲笑語中了解祖國和民族知識,她便開啟了從“參與做一做”到“我要說一說”的培養方式。利用微信平臺開設“做石榴籽鑄民族魂”等7個專欄,在她的悉心培育下,先后有300余名小解說員走上宣講崗位,開展宣講活動349期。一位一年級女孩在講述“草原英雄小姐妹”時,聲音稚嫩,但在她哽咽到雙眼含淚的那一刻,已深深地被蒙古族姐妹龍梅和玉榮的英雄事跡所感動,更飽含著她對少年英雄的崇敬之情。這些具有參與感、體驗感、代入感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場景,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從靈魂深處擁護和維護民族團結,也堅定了麻愛彥做好一名文化認同促進者的信心。
做鑄牢思想根基的踐行者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的麻愛彥,深刻認識到要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課堂”,必須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不斷鞏固這個主陣地。在思政課上,麻愛彥創新方式方法,聲情并茂地講授民族知識,以常識化教育啟迪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學校開設了豐富的41個社團課程,孩子們在踢足球、吹排簫、制作各民族服飾等社團活動中大膽實踐、盡情展示,師生的發明獲得四項國家專利。麻愛彥喜愛音樂,在學校的音樂社團中,帶著孩子們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她發現班級有一名達斡爾族女孩,內向自卑,于是她主動讓孩子加入音樂社團,并與她一起唱歌,經常與她交流,女孩逐漸變得開朗大方,并親切地叫她“麻媽媽”。她帶領師生構建的全面覆蓋、類型豐富、相互支撐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體系中,悄無聲息地融入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讓“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和“五個認同”思想潛移默化地扎根在孩子們的心中。
作厚植家國情懷的奮斗者麻愛彥一直以自己的家鄉孫吳縣為自豪,這里地處祖國北部邊陲,擔負著守邊固邊興邊的重大使命。她思考著如何利用好區域資源,為邊境縣的孩子們提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層次教育。她找準了把國防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機結合的切入點,打造“少年軍?!标嚨?,構建國防知識、軍事體驗等7大特色課程體系,親自設計軍?;顒?7場次?,F如今少年軍?!傲⒅俱y行”評價機制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立志成才的理想信念,在每次學校太陽勛章頒獎儀式上,麻愛彥都親自給孩子們佩戴并給予鼓勵和期望,孩子們的獲獎感言中,“從小志在軍校,長大志在祖國”的口號響徹整個校園,更激蕩著孩子們的內心。通過體驗式、浸潤式的國防教育,讓孩子們親身感悟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不斷增強“我為祖國守邊疆”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做民族團結進步的守護者。習近平總書記說:“社會是個大課堂,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麻愛彥深受啟發,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性的重要意義,她積極行動起來,把學校小課堂融入到了社會大課堂中。主動與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浪卡子縣阿扎鄉小學開展了以線上交流、書信往來等形式的手拉手聯誼活動。與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她勉勵藏族孩子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又用藏族孩子的事跡鼓勵本校孩子,促進了漢藏孩子了解,增進了民族情誼。她每年都組織全校師生參觀黨史館、勝山要塞二戰遺址等教育基地。孩子們在豐富的實踐體驗中更加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創新課堂實踐,關愛學生成長,在麻愛彥的帶領下,孫吳縣第三小學在2023年被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面對榮譽,麻愛彥將更加精心培育“石榴籽”,用心澆灌團結花,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為中華民族大團結貢獻新的力量。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