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師恩。為進一步培養轄區青少年尊師愛師情懷,9月10日,江蘇省泰州高新高港區野徐鎮仲聯社區關工委開展“古筒承新意 手作謝師恩”教師節主題活動。15組親子家庭齊聚一堂,通過溯源師道、巧手創作和真情告白三個環節,讓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在歡聲笑語中悄然傳承。
聆師道 詩詞潤童心
“大家知道最早的老師是誰嗎?”社區志愿者以生動講述帶領孩子們穿越時空,探尋教師節的由來與意義。從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到現代“尊師重教”的文明傳承,孩子們凝神聆聽,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奉獻,“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溫柔守護,在一句句經典詩詞的誦讀中,師道尊嚴與恩情如清泉般流入孩子們的心田。
制心禮 巧手映真情
手工坊內,社區志愿者耐心演示組裝步驟,親子家庭們默契配合,將零散的木質材料拼裝成獨具匠心的筆筒小夜燈。孩子們小心翼翼粘貼燈帶,家長們細心拼搭亞克力板件、固定筒身,暖黃色的燈光從鏤空圖案中透出,“教師節快樂”的標語仿佛點亮了無數個深夜伏案的師者身影。每一盞燈都是親子協作的成果,更是對老師默默耕耘的無聲禮贊,詮釋著“以燈傳情,以筒承意”的溫暖寓意。
抒恩情 卡片話敬意
孩子們伏案提筆,在彩色卡紙上鄭重寫下對老師的真心話,“老師,您像星星一樣照亮我的路!”“謝謝您教我認識世界!”“老師,您辛苦了!”……一字一句,雖稚嫩卻熾熱;一筆一畫,雖簡單卻真摯。孩子們畫下心中老師的模樣,貼上喜愛的貼紙,字里行間滿溢著純真的感激與祝福。這些卡片被輕輕放入親手制作的筆筒小夜燈中,成為一份獨一無二的教師節禮物,承載著孩子們最赤誠的心意。
此次“古筒承新意 手作謝師恩”教師節主題活動,以傳統文化為根、以手作實踐為形、以情感表達為魂,不僅深化了孩子們對尊師重道傳統的理解,更搭建了親子互動與社區共育的溫暖橋梁。野徐鎮仲聯社區關工委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拓展“家校社”聯動機制,為培育向善向上、尊師重教的社區文化注入新動力。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