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余姚市共開辦“假日學校”164所,其中全天班27所,500余名“五老”志愿者以及1500余名大學生、在職教師、機關企事業干部和社會志愿者共同參與,吸引1.5萬名青少年(其中“小候鳥”1200余人)參加學習活動。各地村(社區)、學校、企業的“假日學校”以豐富多彩的課程和體驗活動,讓廣大青少年度過了一個安全、快樂、充實的假期。從2003年開始創辦第一所“假日學校”,到2007年全面推行“假日學校”工作,再到如今“假日學校”已成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20多年來,市關工委堅持服務青少年的正確方向,以公益、便利、安全、快樂為原則,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
以“聚”為要,多方合力共筑育人新場景
到了暑假,“假日學校”成為眾多青少年的向往之地,也是許多家長的企盼。為切實解決廣大青少年尤其是“小候鳥”暑期無人問、無人管的實際困難,引導和幫助學生度過一個安全、快樂、有意義的假期,每年暑假前夕,余姚市關工委都要聯合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婦聯等相關部門召開“假日學校”工作推進會,專題部署“假日學校”工作任務,推進各鄉鎮(街道)、村(社區)、有關園區和企業辦好“假日學校”。
一直以來,余姚市“假日學校”積極吸收具有專業技能和服務能力且相對年輕的“五老”志愿者,以及全國勞模、優秀老黨務工作者、非遺項目傳承人等特殊身份的“五老”志愿者,他們積極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犧牲休息時間,奔走于各所“假日學校”。他們不僅參與了“假日學校”的組織管理、服務保障等工作,也是開展各類宣講活動、實踐活動以及文化課程、藝術課程的中堅力量。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五老”志愿者奕永慶十多年來堅持為“假日學校”的青少年講節水用水等科學知識;市關心下一代志愿者協會宣講教育團“五老”志愿者施彩仙、毛益中、裘秀菊、吳菊英等人頂烈日、冒酷暑,奔走于各所“假日學校”;“五老”志愿者陳仰洲用鏡頭定格“五老”志愿者和青少年精彩互動的瞬間……同時,我市吸引優秀大學生、在職教師、專業人士、部門工作人員以及公益團隊等,加入“假日學校”教學和管理志愿隊伍,與“五老”志愿者形成優勢互補。比如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萬里學院外語學院、浙江工商大學、寧波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與我市鄉鎮(街道)、村(社區)結對,發揮大學生志愿者專業特長,使“假日學校”的課程更加多樣、活動更加多彩。
余姚市還積極拓展新教育陣地,統籌“暑托班”“親青課堂”“春泥計劃”等資源,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禮堂、婦兒驛站、“家門口青少年宮”等平臺,采用鄉鎮統一辦學,村村聯合辦學,村(社區)、企業單獨辦學,村(社區)、學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模式。各級關工委和有關部門積極擴大“假日學校”的覆蓋面,探索辦公樓宇“假日學校”、“醫二代”暑期健康生活營、機關“假日學校”等;梁弄鎮退教分會“假日學校”利用“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資源優勢,組織青少年開展紅色研學和紅色訪談活動。據統計,余姚市“假日學校”與教育系統聯合辦學的12所,以村文化禮堂、文明實踐站等為依托的49所,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8所。
以“精”為魂,多彩課程助力素質拓展新課堂
“假日學校”不僅是學科知識的延伸,更是青少年發展個性和培養特長的平臺。其課程設計既有紅色故事、先賢文化等主題教育,又有應急救護、身心健康、防溺水等知識講座;既有書法、繪畫、歌詠、剪紙等藝術課程,又有竹編、姚劇、土布等非遺傳承學習。市關心下一代志愿者協會宣講教育團為全市“假日學校”開設十大類56堂精品課程,為各地“假日學校”提供“點單式”宣講服務,受邀課程超100場次。市關心下一代志愿者協會才藝指導團開展“‘藝’心向黨紅色基因代代傳”系列活動,在民族舞學習、琵琶彈奏、手工制作等體驗中激發青少年對藝術的熱愛。
主題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余姚撤縣設市40周年,余姚市開展“守好紅色根脈攜手奮進未來”青少年教育實踐活動;結合7月“青少年黨史學習月”,組織“假日學校”青少年聆聽紅色故事、慰問抗戰老兵、誦讀紅色經典等;組織優秀青少年代表和“五老”代表參與“走進浙大”紅色夏令營;組織“紅領巾宣講員”和融媒小記者走進陣地開展“追尋紅色足跡踐行少年擔當”紅色根脈訪談活動,聆聽“五老”志愿者章子敬和張國金講抗戰故事;舉辦“銘記歷史薪火相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少兒文藝展演等活動,教育引導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
拓展實踐引領全面發展。“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等全市32家關心下一代校外教育陣地積極配合各地開展“假日學校”活動。小曹娥鎮朗海村“假日學校”組織青少年走進余姚土布展示館,感受非遺土布的制作技藝;余姚博物館開辦“古蘊童行”系列夏令營;各地組織青少年到紅色黨建公園、革命史跡館開展追尋紅色足跡等活動,還開展了慰問環衛工人、垃圾分類宣傳、文明勸導等公益活動。此外,企業關工委積極為“假日學校”搭建實踐平臺,陽明街道關工委聯合舜宇集團關工委開展“顯微鏡下的微妙世界”科普實踐活動等,讓青少年假期有了好去處,也使“假日學校”擁有更廣闊的學習實踐空間。
以“需”為向,創新服務滿足個性發展新需求
余姚市“假日學校”工作始終對標新時代關工委工作要求,貼近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需求,一切從實際效果出發,以辦好人民滿意的“假日學校”為己任,強內涵、提質量、優品牌、爭先進,讓廣大青少年在“假日學校”里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
聚焦學業提升,開展課業輔導。針對一些在學業上存在困難的學生,各地“假日學校”組織大學生志愿者、教師志愿者等提供“一對一”或小組式的課業輔導服務。牟山鎮“假日學校”利用暑期實踐大學生資源,開展小升初學業銜接和適應指導;黃家埠鎮、大隱鎮、三七市鎮關工委等聯合教育系統“暑托班”開展課業輔導。
關注心理健康,提供成長指引。深入推進“陽光成長”青少年心理健康關愛項目,市關心下一代志愿者協會心理輔導團組織“五老”志愿者等來到“假日學校”,通過心理游戲走進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引導青少年認識自我及家人的獨特價值。市關心下一代志愿者協會聯合市中小學生成長指導中心、余姚農商銀行開展“快樂暑假職海啟航”系列活動,積極推進“陽光心靈”百場宣講活動,邀請寧波市、余姚市兩級心理咨詢師、導師,為“假日學校”青少年開設14堂心理健康課。
情系特殊群體,實施關愛行動。針對農村留守(困境)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小候鳥”等群體,我市實施“‘甬潤童心’關愛留守(困境)兒童”“暑期‘五老”’關愛服務青少年”等項目,組織“五老”志愿者開展慰問幫扶、微心愿認領等活動。各地推出新業態職工子女夏令營、“小候鳥假日學校”等,為外來務工人員等家庭解除后顧之憂,如陽明街道新城市社區通過社企聯動,打造“橙心伴飛”小候鳥之家暑托班。泗門鎮關工委聯合黨群服務中心開辦“假日學校”,服務特殊家庭的少年、兒童。
此外,各地嚴格落實“假日學校”辦學安全保障機制,發揮好“安全責任書”“學生守則”“家校聯系卡”“接送登記表”等作用,進一步明確學生及家長的自身安全責任,把加強青少年安全教育列入“假日學校”必修課程,邀請公安局、法院、檢察院、司法局、消防大隊、衛健局、紅十字會、銀行的專業人士,在“假日學校”第一課為青少年講解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防詐騙、防校園欺凌等安全知識,進一步筑牢暑期安全防線。
從最初的托管為主、文化課輔導為主,進化到如今的德智體美勞全面“開花”,余姚市各地“假日學校”實現了全面升級。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特色品牌,“假日學校”不僅填補了假期“教育空白”,有效解決了暑期青少年的去處和管理問題,更為青少年打造了一個寓教于樂、精彩紛呈的成長樂園。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