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江陰市文富社區校外教育輔導站內,塵封的歲月被輕輕喚醒。7月14日,社區珍藏的“時光密碼”——煤油燈、湯婆子、賬臺、笨重的“大哥大”等二十余件飽經風霜的老物件靜臥展臺,與轄區內的孩子們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這些帶著體溫的時光信物,在城西中心小學王燕老師的講述中蘇醒。
互動區瞬間化作時光隧道。算盤前,孩子們笨拙地撥動油亮的檀木珠子,“三下五除二”的口訣聲里,賬臺上泛黃的票據忽然鮮活起來。王燕老師展示汽車站食堂飯票上的紅印章:“當年車站裝卸工領到飯票,總要攥著它小跑過街——遲了食堂就只剩菜湯了。”最令人屏息的是那串老銅鑰匙,“五老”志愿者講述它們曾開啟供銷社倉庫的大門,“計劃經濟年代,糧倉鑰匙比金子還貴重,保管員睡覺都枕在頭下。”
討論環節因大清銅幣掀起波瀾。一位男生舉起這枚綠銹斑駁的貨幣:“上面‘光緒元寶’四個字,比我們課本里的歷史插圖更真實!”王老師引導孩子們觀察錢匣子里的民國銅幣:“從銅錢到紙幣,文富街坊的買賣方式變了,但賬本里‘童叟無欺’的祖訓始終未改。”當提及“大哥大”,某位家長爺爺笑言:“當年揣著它走在文富老街,威風不亞于現在開跑車!”孩子們在笑聲中觸摸到通訊工具從奢侈品到必需品的驚人飛躍。
這些浸潤著汗漬與掌溫的老物件,在孩子們指尖傳遞時完成了時空接力。一位小姑娘緊握著那頂磨出竹篾的斗笠,笠沿雨水沖刷的紋路里,映照出文富人風雨無阻的勤勉身影。老社區的記憶正通過秧板凳的木質肌理、尋呼機的電子余音,在年輕血脈里延續生長——它們無聲訴說著:幸福是賬臺旁噼啪作響的算珠聲,是錢匣里積攢的每一枚銅板,是斗笠下被汗水澆灌的希望。
一件舊物,一段文富往事;一次觸摸,一次心靈共振。當老物件的微光映亮孩子們清澈的眼眸,艱苦奮斗的精神已如細雨滲入心田。告別時,孩子們指尖殘留著縫紉機的金屬涼意與煤油燈盞的溫潤,而社區的老記憶,正通過這些帶著手澤的器物,在年輕血脈中悄然延續,提醒他們幸福從奮斗中淬煉而來,未來需以勤勉與珍惜親手織就。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