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價值,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3月19日,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二級調研員、縣老促會會長劉忠銀,常務副會長何紹洲,縣四級調研員、關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賈益秀一行赴羊嶺鎮,專題調研馬鞍山紅軍戰斗舊址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
工作。羊嶺鎮人大主席王永政、鎮關工委執行主任、老促分會會長王思劍全程陪同。
上午,調研組一行首先實地考察了馬鞍山紅軍戰斗遺址及紀念館。在王思劍的詳細解說下,調研組深入察看了保存完好的戰壕工事、紅軍石刻標語及野戰醫院遺跡,對該鎮近年投入專項資金修繕12處紅色遺址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據了解,馬鞍山紀念館自2024年升級改造以來,新增紅軍手札、馬鞍等珍貴文物122件,創新運用聲光電技術還原“奪取馬鞍山”等經典戰役場景,年均接待師生及黨員干部超2萬人次。
下午,調研組在羊嶺鎮召開專題座談會。賈益秀提出,要充分發揮“五老”隊伍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和威望優勢,將馬鞍山紅色資源深度融入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體系,要創新教育形式,聯合縣教育部門精心策劃“重走紅軍路”主題研學活動,通過組織全縣中小學生實地探訪紅色遺跡、聆聽革命故事、體驗紅軍生活等沉浸式教育方式,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群體中得到生動傳承,切實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王永政在發言中表示,衷心感謝縣關工委、縣老促會長期以來對羊嶺鎮紅色教育工作的關心支持。針對下一步重點工作,他提出三項具體計劃:一是加快推進馬鞍山紀念館數字化展陳升級工程,打造沉浸式紅色教育場景;二是創新開展紅軍主題文創產品開發,通過市場化運營吸引年輕群體參與紅色文化傳播,增強紅色文化的時代生命力;三是建立健全民間紅軍文物征集保護機制,重點針對散落民間的紅軍標語、生活用品、戰斗器械等文物開展搶救性保護,切實守護好紅色文化遺產。
劉忠銀在總結講話中著重指出,馬鞍山革命遺址作為川北紅色文化的重要坐標,承載著“避實就虛、穿插迂回”的經典軍事戰術智慧,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他強調,要立足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深化與劍門關戰役遺址、木門會議會址等周邊紅色資源的聯動開發,通過構建“資源共享、線路互聯、品牌共建”的協同發展機制,打造具有全國
影響力的川北紅色文化矩陣。針對區域發展新機遇,劉忠銀提出要搶抓綿蒼高速建成通車的有利契機,以馬鞍山遺址為核心,整合“大路河馬克思街”歷史文化街區、“西廟紅軍機關遺址群”等特色資源,創新設計“紅色研學+生態農旅”精品線路。通過將紅色文化體驗與田園觀光、農耕文化、特色農產品展銷深度融合,著力培育“紅色教育+綠色經濟”的復合型產業業態,推動紅色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動能轉化,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目標。
調研組一致建議,要強化縣鎮兩級關工委與文旅部門協同聯動,積極推動馬鞍山遺址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元段規劃》,為劍閣縣創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注入新動能。
此次調研為馬鞍山紅色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提供了創新思路。劍閣縣關工委、縣老促會將繼續以“紅色基因傳承”為主線,通過“紅色+”融合發展模式,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既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筑牢精神陣地,又以文旅融合新路徑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