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小海燕記者團團長武黎嵩,現(xiàn)已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副院長、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孔子學會理事,江蘇省歷史學會理事,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江蘇省柳詒徵研究會副會長。曾獲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江蘇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江蘇省青藍工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科創(chuàng)競賽特等獎暨優(yōu)秀指導教師等獎,南京大學創(chuàng)新育人獎。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嘉賓。
武黎嵩小學時考入記者團,幾年來,他跟隨記者團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采訪社會各界名人,在社會大課堂的廣闊天地里鍛煉成長,為他后來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四中考入一中,高考時以優(yōu)異成績跨進南大校門,學生時代才華橫溢留校任教,現(xiàn)已是大學副教授、新中國史研究院副院長。在小海燕記者團成立25周年之際,他發(fā)來了25周年寄語,深情展現(xiàn)了他對記者團的一片深情,他對記者團老師的深情感念,我們?yōu)樗某砷L成就感到高興和自豪,祝他不負韶華,前程似錦?,F(xiàn)把武黎嵩小海燕記者團25周年寄語發(fā)出來,共同交流學習。
尊敬的陳曉老師、小海燕記者團的各位老師:
欣逢徐州小海燕記者團建團二十五周年紀念,謹此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誠的祝福。
在這值得紀念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要表達我對記者團各位老師的感謝和在記者團的日子那份懷念,自從高中畢業(yè),步入大學學習深造,直到在南京大學任教教書育人,記者團的生活都是我最為懷念的少年時光。
回想起 1996 年的春天,我報考記者團,那是一個初一學生對于記者團生活的向往,和與同齡人一起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的渴望。此后的五年多時光,跟隨著記者團一起踏遍祖國的山河大地,從井岡山到南泥灣,從江南水鄉(xiāng)到云貴高原,走遍三大名樓,追尋前賢足跡。所過之處,訪名人、覽名勝,游目騁懷,一邊訓練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一邊磨礪人格、增廣見聞,在踏遍萬里的無字書中,感悟歷史滄桑、
體驗古今之維,這是我人生中最初積累下的一筆思想和文化資源,后來它一直影響著我的思考和選擇。
少年的我,是一個頑皮和倔強的孩子,感謝記者團的老師們的包容和引導,尤其是對我的愛護和培養(yǎng)。直到今天我還能記得在經(jīng)過呂梁山區(qū),我和陳劍秋老師比賽背誦《阿房宮賦》《岳陽樓記》時師生之間那份親密無間。記起無論多晚,記者團的老師們都督促我們寫完采訪手記文章,陳旭老師借著夜色燈光一一修改,第二天再反饋給我們。直到后來,我在工作中寫作一兩千字的小文,時常能做到一氣呵成、立馬可待,這就是少年時代記者團給我的嚴格訓練所造就的。
記者團的采訪中,也讓我們近距離接觸到了一個前輩名賢,「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我直到今天,還能記起劉紹棠先生在和我交流時那灑脫而智慧的音容豐采。李德生、肖克、郁文、賀敬之、黃光霞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戎馬倥傯之后,晚年回顧人生的歷程那份恬淡。而回想這一切都已經(jīng)是快三十年前的往事了。歷史就是曾經(jīng)那么鮮活地展示在我們面前。這是今天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都覺得無比珍貴的經(jīng)歷。
最后,還是要表達一份謝忱,感激陳曉老師以記者團為一生的事業(yè),堅守至今。感激陳劍秋、陳旭、張鐸老師曾經(jīng)對我們的教誨和愛護。尤其感激已經(jīng)仙逝陳劍秋老師,懷念他曾平等的像朋友對待每一位無知的少年,每當喝到碧螺春的茶水,我都會深深的懷念他,想起他的散文《初識碧螺春》,想起那一句「春深似海,春山如黛,春水綠如苔。」永遠地懷念他?!溉耸掠写x,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現(xiàn)在,我也成為一名教師,做著教書育人的工作。記者團的老師們曾經(jīng)的辛苦努力,都是我今天思考該如何做好一名教師的楷模。
育人是一個偉大的事業(yè),愿徐州小海燕記者團能為家鄉(xiāng)徐州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有為青年。
南京大學 武黎嵩
2025年7月
武黎嵩為小海燕記者團25周年題詞紀念
海燕高飛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