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關工委小海燕記者團訪老區||安息吧,英靈!
發布日期:2025年07月17日 來源: 徐州市關工委 作者: 陳曉 姚錦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歌樂山是人民記憶中的一座悲涼的山。她的一草一木,抔土塊石都記錄著先烈們“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生”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英勇氣概。20世紀是一個偉大的世紀。在這個世紀,舊的死亡,新的生長;在這個世紀,屠殺、掠奪、戰爭、困境,一切人類的苦難都創造了歷史上空前殘酷慘痛的最高記錄,“11·27”慘案就是一例。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紅巖英烈,是一個史詩般的稱號。
1949年10月1號,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升旗了那面世界觸目的五星紅旗。此時,西南重慶尚未解放。蔣介石潰逃重慶之際,下令保密局槍殺關押在“中美合作所”里的“政治犯”。
1949年11月27日,特務以“馬上轉移,要辦移交”為由,將樓上樓下的全部在押“政治犯”集中關押在樓下的幾間牢房,沒有哭泣,沒有驚荒,難友們從容不迫,瀟灑大度。突然,荷槍實彈的匪徒蜂擁而至,用機關槍對著封住的牢門里猛烈開火……
何雪松立刻用身體堵住牢門掩護戰友,張學云沖向牢門試圖搶奪槍支……
幸存的三十五人在翻越圍墻時,被崗樓上還未撤退的特務們發現,繼續開搶掃射,又有一些革命者倒下了,倒下了……僅僅有劉德斌、周洪禮、張澤厚等十五人虎口余生。
在 “白公館”、“渣滓洞”的鐵窗生涯里,英烈們吃的是霉米飯,睡的是潮濕的地鋪,得到的是皮鞭、手銬、老虎凳。在那種情況下,革命者為什么臨危不懼視死如歸?這就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愿以我血獻后土,換得神州永太平”的奉獻精神,一種“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生”的大無畏精神,一種“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把牢底坐穿”的昂奮達觀的革命精神!
安息吧,英靈!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