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的飄窗上,陽光正漫過一摞泛著暖光的雜志。最上面那本《中國火炬》2023年第2期的扉頁上,還留著兒子用蠟筆涂的彩虹。暈染的墨跡,像極了十年前某個春夜,我躲在被窩里用手電筒照著讀刊的暖光。那時的我總以為,泛著油墨香的雜志是藏在時光褶皺里的秘密,如今才懂得,它原是一支接力了30年的火炬,而我不過是其中一位短暫的駐足者。
第一次遇見《中國火炬》,是在高中的校刊欄。那時我是班里的“故事收集者”,總愛把《讀者》《青年文摘》里的溫暖片段抄在黑板上,直到有天無意間撞進《中國火炬》中的一行字:“所謂青春,不是年齡的刻度,而是心靈的溫度;所謂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讓火種在更遼闊的土地上燃燒。”逐漸了解才知道,這本雜志是以離退休老同志與青少年群體為核心服務對象,深耕“銀發”與“青春”的雙向賦能領域,通過深情禮贊關心下一代事業中的典型案例與先鋒人物,著力展現老同志深耕關工事業的智慧沉淀,生動記錄青少年成長路上的奮進足跡,用最鮮活的故事傳遞溫暖力量,凝聚育人共識。在這本雜志的字里行間讓我找尋到了代際共融的溫暖密碼—那些鬢角染霜卻步履不停的“五老”們在關心下一代事業中深耕不輟,那些眼中躍動著成長星光的少年以青春的熾熱接過歲月的接力棒續寫新的溫暖篇章。
真正成為《中國火炬》雜志的“鐵桿粉”是在我參加大學“紅色宣講團”的時候。我們團隊要去山區小學做暑期實踐,出發前我翻遍《中國火炬》往期合訂本,挑出了幾篇適合給孩子們講的故事,當我講到“那位爺爺說,他一生最驕傲的不是得了多少獎,而是孩子們眼里有了光”時,坐在第一排的小丫頭突然舉手:“老師,我長大也想當這樣的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謂“鐵桿粉”,從來不是單純的閱讀者,而是火種的傳遞者。
如今接觸關工委工作的我在《中國火炬》的光焰里,觸摸到了關工委事業的溫度——那些翻山越嶺送教上門的“五老”足跡,那些圍坐篝火旁聽革命故事的少年眼睛,那些在社區課堂里碰撞的代際智慧,都在告訴我們:所謂“火炬”,從不是高高舉起的符號,而是握在每一代人手中的火種。《中國火炬》教會我的從來不是怎么寫漂亮的文章,而是怎樣用最真誠的方式,把溫暖種進別人的生活里。窗外的陽光透過窗欞映照在辦公桌上最新一期《中國火炬》雜志封面上,那簇火焰依然鮮艷如初。我知道,這束火從創刊那天起,就在無數個像我這樣的“鐵桿粉”手里傳遞著,從校園到社區,從城市到鄉村,從青春到白發,使這簇小小的火焰,在無數雙手的接力傳遞下熠熠生輝,照亮著關心下一代工作事業的星空。
責任編輯:唐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