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子應了解“禁果效應”
發布日期:2025年01月20日 來源: 遼寧省本溪市本溪縣關工委 作者: 武廣余
人類似乎有一種奇怪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就越想知道。這種逆反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禁果效應”。
“禁果”的說法源于《圣經》里的傳說:伊甸園中的夏娃被禁止摘食善惡樹上的禁果,然而她卻最終在蛇的誘惑下偷吃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懲罰。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觀點,人的內心世界天生都有逆反心理,都有一種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也是探究、求知的動力。
宋朝大散文家蘇洵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自小十分頑皮,不喜歡讀書,在多次說服教育不見成效的情況下,蘇洵決定改變一下教育方法。從此,每當孩子玩耍時,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讀書,孩子一來,便故意將書“藏”起來。蘇軾和蘇轍好生奇怪,以為父親一定瞞著他們看什么好書。兩人出于強烈的好奇心,趁父親不在家時,把書“偷”出來認真讀起來,由此逐漸感覺到了讀書的無窮樂趣。時間長了,他們就切切實實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皆成一代名家。
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期,也稱為心理斷乳期,好奇心更強,逆反心理也重,更易出現“禁果效應”。
家長要運用科學教育的方法防止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可以積極地利用禁果效應,把孩子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增加它對孩子的吸引力。
(責任編輯:孫大航)